東方日報
MCSJoWanTa.Blog@綠壩與資訊自由
Monday, July 11, 2011
再沉澱的聲音:互助與守望的重要
經過一連串追縱強制安裝綠壩與網上自由的事件後,我們認為保護兒童的原意是好的,也是有必要監控不良的網頁,但用強迫的手法限制網民安裝指定的軟件,則不予苟同。中國應參照外國成功的例子,輔以當前社會的形勢,適時處理,相信大眾必定會理解及支持政府的出發點。當然,我們更相信未來的社會,若要建構一個良性的網上平台,除了網民要自律,不利用網上資源做侵犯他人的事外,也需要彼此守望,互相提醒網上陷阱,就如一些看似提供有利大眾的資訊平台「親子王國」,也有機會成為不法分子的犯事渠道。因此,網民的互助精神絕對是促進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
傳播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 看不見的互聯網陷井
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 李月蓮博士在「網上的自由國度 – 看不見的互聯網陷阱」的受訪中,也曾提出:「人人都要有傳媒道德。」當我們進入Web 2.0的時代,互聯網已不只用作搜尋資料,而是發展到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許多新聞網站都開闢網上平台,來讓網民上載自己所拍到的現實片段或相片至網絡層面,成為新聞內容的供應者。以往傳媒內容由傳媒機構製作,所以傳媒道德是「專業概念」,現時大家都可以製作及發布媒體內容,所以傳媒道德已變成「公德概念」。這公德概念不單在於接收訊息時所需要的批判能力,更在於製作內容時的反思能力。在參與媒體消費或製作時,需要有公德心及具備傳媒道德素養。於是,李月蓮博士建議傳媒道德素養應以有下列十項原則:
無論是單仲楷先生或是李月蓮博士等專家,均呼籲作為現今的家長、教育界和傳媒教育者,都應向青少年倡導這種公德的概念,應從人與人之間的尊重為出發點,讓青少年換個角度去看問題的所在。李月蓮以兩年前森美與小儀在其節目上,舉行「最想非禮的女藝人選舉」為例,如能設身處地想,若你的家人或愛人入選該名單時,你又會有何感受呢?那麼在發表或作出任何言論時,是否會更謹慎言行?
無疑今天互聯網的發展是迅速的,甚至常有出現網上暴力、侮辱、欺凌及侵權等現象,或以虛擬的身份,對一些持不同見解的網民,或借用「施行公義」為名,透過在互聯網上部落的聲討筆伐,惡意留言等做法,都是對當事人造成不可磨滅的精神困擾。這些問題都有待社會大眾正視的。我們相信互聯網世界的發展,仍需要透過不斷溝通和互相尊重的模式,來達致真正的良性發展。
1.尊重私隱
2.不破壞別人名譽及傷害別人感受
3.不做網絡惡搞
4.不散佈謠言及誤導大眾
5.不為公共空間製造噪音及散布低俗訊息
6.不觀看鼓吹種族、性別及其他歧視的視頻及媒體作品
7.不鼓吹暴力、越軌行為和友儕虐害
8.不賣弄色情
9.尊重版權
10.不購買妄顧新聞專業操守的傳媒產品
無論是單仲楷先生或是李月蓮博士等專家,均呼籲作為現今的家長、教育界和傳媒教育者,都應向青少年倡導這種公德的概念,應從人與人之間的尊重為出發點,讓青少年換個角度去看問題的所在。李月蓮以兩年前森美與小儀在其節目上,舉行「最想非禮的女藝人選舉」為例,如能設身處地想,若你的家人或愛人入選該名單時,你又會有何感受呢?那麼在發表或作出任何言論時,是否會更謹慎言行?
無疑今天互聯網的發展是迅速的,甚至常有出現網上暴力、侮辱、欺凌及侵權等現象,或以虛擬的身份,對一些持不同見解的網民,或借用「施行公義」為名,透過在互聯網上部落的聲討筆伐,惡意留言等做法,都是對當事人造成不可磨滅的精神困擾。這些問題都有待社會大眾正視的。我們相信互聯網世界的發展,仍需要透過不斷溝通和互相尊重的模式,來達致真正的良性發展。
傳播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 網絡無管制
《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一書,作者羅秉祥博士認為在自由社會中,為了要在自由的要求及社會的要求之間求取平衡,便需要在不同類型的情境中,充分考慮各種不同的因素,經權衡輕重,然後才知取捨。 自由社會所反對的是用強制方式﹝如法律﹞來禁制人的生活自由(如綠壩事件),但這個表面可自由選擇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卻是社會可以辯論的。而自由社會是一個群體,既是群體,某部分的成員便不能偏執地堅持自己所認為對的道德觀,來限制他人的自由權。因此,自由社會中的群體必須互相關顧及監察。當目睹別人道德墮落或道德僵化,應該加以批評指正,才不會使合理的道德尺度,消失於自由開放的社會。
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單仲楷先生在基督教服務通訊的專題「網上的自由國度 – 網絡無管制?」有以下分享:全球互聯網的核心信念是屬於所有人的:為了促進互聯網穩步發展,有必要維持互聯網的自由運作,才能真正開放這個平台,令大眾得以發揮創意。不過,要保持互聯網的安全、可靠,就必要建基於網民的自律與互信。因此,他們倡導一套《資訊科技使用者守則》,目的不止是保障用戶的權利,而更是為了彰顯互聯網的開放自由。這套守則適用於互聯網及其他資訊及通訊科技,例如手提電話、無線科技等媒體的渠道。《資訊科技使用者守則》如下:
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單仲楷先生在基督教服務通訊的專題「網上的自由國度 – 網絡無管制?」有以下分享:全球互聯網的核心信念是屬於所有人的:為了促進互聯網穩步發展,有必要維持互聯網的自由運作,才能真正開放這個平台,令大眾得以發揮創意。不過,要保持互聯網的安全、可靠,就必要建基於網民的自律與互信。因此,他們倡導一套《資訊科技使用者守則》,目的不止是保障用戶的權利,而更是為了彰顯互聯網的開放自由。這套守則適用於互聯網及其他資訊及通訊科技,例如手提電話、無線科技等媒體的渠道。《資訊科技使用者守則》如下:
1.保持行為合法、正直、可敬、誠實、公平和負責;
2.應當尊重他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並應包容他人
3.作出任何行為前,包括編寫或執行程式,應當考慮對社會的影響
4.應當恰當管理並及時改善系統和資料保安
5.應當尊重他人的私隱及個人資料
6.應當尊重知識產權
7.不應損害他人、偷竊,亦不應作惡意及不誠實行為
8.不應侮辱他人,尤不應作性別及種族歧視、仇恨、暴力及剝削行為
9.不應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窺探他人的電腦檔案或闖進他人的系統
10.不應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取用他人的資源
傳播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 大家長主義
強制市民安裝綠壩軟件的行為,中國政府此舉乃是「大家長主義」的作風。「大家長主義(Paternalism)」的定義,就好像父母愛護照顧未成年子女一樣,為了對方的好處,不讓對方自由抉擇,不理會對方的意願,勉強對方做或不做一些事情。
其實「大家長主義」並不是甚麼特別的信條,活在華人社會的我們就是從這種文化薰陶出來的產物。即使有西方文化衝擊的香港,也無法抽離這種文化的氛圍。因此,
對於綠壩事件始末的理解,中國政府是一廂情願地權使「大家長主義」的做法,來干涉部分資訊的自由,例如政治敏感的資訊,就全部禁止瀏覽。這種媒體監控的作風一旦牽涉政治管理的層面,便不能獲得所有網民的贊同或理解,甚至會被人扣上極權的帽子,惹來不必要的負面報道。
相反,若群眾過份爭取自由有時或會造成失去真正的自由,這無疑是種非理性的「自由」干預。就如一九八八年,美國上映《基督的最後誘惑》這部電影。 在放映前後期間,多次引起許多基督徒和天主教人士的強烈反對。於是在強大壓力之下,很多美國電影院都放棄播映該片。香港教會也不甘後人,當中有二十一位福音派教會領袖聯名上書電檢處強烈要求該片禁播,也有華人基督教聯會更直接上書給港督作同樣的訴求。他們背後的目的,均認為這部電影褻瀆上帝、譭謗及侮辱基督、損害耶穌的神聖形象、惡意攻擊基督教,以及歪曲聖經,誤導觀眾等等。然而若從非基督信仰者的立場看,有人認為這只是電影,虛構的情節是常有的,沒必要強烈高呼禁播。而且電影當中,也不涉及壓制言論自由等因素,為何要禁止播放!當年的《時代論壇》社評及另類的部分基督徒作家亦來提出相關的質疑,且甚或要尊重電影創作自由和提出知識產權等的論調。筆者則認為此事件是不可以用權衡輕重和有無社會價值來衡量這部電影的本質,而是關係到信仰的價值觀,因著宗教的角度而影響了大眾在某類媒體上應該享有的自由選擇,這是有不公平之處。
註:羅秉祥著:《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香港:基道,初版5/97,三版10/00。頁61-62、64-65
其實「大家長主義」並不是甚麼特別的信條,活在華人社會的我們就是從這種文化薰陶出來的產物。即使有西方文化衝擊的香港,也無法抽離這種文化的氛圍。因此,
對於綠壩事件始末的理解,中國政府是一廂情願地權使「大家長主義」的做法,來干涉部分資訊的自由,例如政治敏感的資訊,就全部禁止瀏覽。這種媒體監控的作風一旦牽涉政治管理的層面,便不能獲得所有網民的贊同或理解,甚至會被人扣上極權的帽子,惹來不必要的負面報道。
相反,若群眾過份爭取自由有時或會造成失去真正的自由,這無疑是種非理性的「自由」干預。就如一九八八年,美國上映《基督的最後誘惑》這部電影。 在放映前後期間,多次引起許多基督徒和天主教人士的強烈反對。於是在強大壓力之下,很多美國電影院都放棄播映該片。香港教會也不甘後人,當中有二十一位福音派教會領袖聯名上書電檢處強烈要求該片禁播,也有華人基督教聯會更直接上書給港督作同樣的訴求。他們背後的目的,均認為這部電影褻瀆上帝、譭謗及侮辱基督、損害耶穌的神聖形象、惡意攻擊基督教,以及歪曲聖經,誤導觀眾等等。然而若從非基督信仰者的立場看,有人認為這只是電影,虛構的情節是常有的,沒必要強烈高呼禁播。而且電影當中,也不涉及壓制言論自由等因素,為何要禁止播放!當年的《時代論壇》社評及另類的部分基督徒作家亦來提出相關的質疑,且甚或要尊重電影創作自由和提出知識產權等的論調。筆者則認為此事件是不可以用權衡輕重和有無社會價值來衡量這部電影的本質,而是關係到信仰的價值觀,因著宗教的角度而影響了大眾在某類媒體上應該享有的自由選擇,這是有不公平之處。
註:羅秉祥著:《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香港:基道,初版5/97,三版10/00。頁61-62、64-65
傳播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 權衡輕重
有關強制安裝綠壩的事件,大多數網民最關心的就是它會否侵犯個人知情權的自由。當中談及的自由,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我們曾思考到,假若自由處於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時,會否凌駕了其他更重要的價值,而無法伸張真正的自由?
我們參考十九世紀英國自由主義的大宗師密爾,提出了「不可傷害他人」和「不可無理地冒犯他人」的兩個原則。 假使我們用這些原則來規範人的自由的話,在「個人自由」與「不冒犯他人」的兩者間,該如何取捨或達致一個平衡的狀態呢?若把這兩者放在一個道德的天秤上,我們又該怎樣去權衡輕重,拿捏一把大眾較能接受的尺度,而又不失它的精神?密爾在書中舉出了以下情況,給我們思量:
(1) 當冒犯的嚴重程度高,而行為的合理成分卻甚低時(如在公眾場合展示色情猥褻照片,在電台電視口沫橫飛講粗言穢言等),一般人便會同意法律或公眾介入,限制該行動的自由。就如去年藝人陳冠希的淫照事件,在未獲得當事人同意而將其私人情慾的照片上載至網上,是屬冒犯他人私生活的自由權利,是嚴重侵犯人權的網上欺凌。至於綠壩事件,雖不至此等層級,但其軟件的設計,卻是盜用他人版權而企圖獲取經濟利益,這種做法也等同是侵犯別人的權利與自由,無法得到大眾的認同,社會法律亦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的發生。
(2) 當冒犯的嚴重性甚低,而行為的合理成分甚高(如電視節目為著教育的需要而有些令人不安的鏡頭,及在鬧市遊行請願等),我們便會同意要尊重這種自由,不容公眾或法律介入,而且應理性地正視這種自由的聲音或傳播媒體的手法。
縱使上述的說法仍有許多不明朗的灰色地帶,然而卻可讓人在理解媒體自由真像的情況時,予以參考。
註:羅秉祥著:《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香港:基道,初版5/97,三版10/00。頁12、47
我們參考十九世紀英國自由主義的大宗師密爾,提出了「不可傷害他人」和「不可無理地冒犯他人」的兩個原則。 假使我們用這些原則來規範人的自由的話,在「個人自由」與「不冒犯他人」的兩者間,該如何取捨或達致一個平衡的狀態呢?若把這兩者放在一個道德的天秤上,我們又該怎樣去權衡輕重,拿捏一把大眾較能接受的尺度,而又不失它的精神?密爾在書中舉出了以下情況,給我們思量:
(1) 當冒犯的嚴重程度高,而行為的合理成分卻甚低時(如在公眾場合展示色情猥褻照片,在電台電視口沫橫飛講粗言穢言等),一般人便會同意法律或公眾介入,限制該行動的自由。就如去年藝人陳冠希的淫照事件,在未獲得當事人同意而將其私人情慾的照片上載至網上,是屬冒犯他人私生活的自由權利,是嚴重侵犯人權的網上欺凌。至於綠壩事件,雖不至此等層級,但其軟件的設計,卻是盜用他人版權而企圖獲取經濟利益,這種做法也等同是侵犯別人的權利與自由,無法得到大眾的認同,社會法律亦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的發生。
(2) 當冒犯的嚴重性甚低,而行為的合理成分甚高(如電視節目為著教育的需要而有些令人不安的鏡頭,及在鬧市遊行請願等),我們便會同意要尊重這種自由,不容公眾或法律介入,而且應理性地正視這種自由的聲音或傳播媒體的手法。
縱使上述的說法仍有許多不明朗的灰色地帶,然而卻可讓人在理解媒體自由真像的情況時,予以參考。
註:羅秉祥著:《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香港:基道,初版5/97,三版10/00。頁12、47
傳播的內容與反思 - ﹝二﹞反對推行安裝綠壩的觀點
要了解這部分反對安裝綠壩人士的聲音,就要分析當下事件的始末。二零零九年中,強制安裝綠壩軟件一事曝光後,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他們的質疑並不是推行安裝軟件本身的出發點,乃是推行的手法。關鍵點有以下數點:
i. 政府聲稱出資提供過濾軟件供社會免費使用,雖然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但是強制安裝卻不是國際慣常的做法。於是,立即引起有關商業爭議的言論。
ii. 零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當天,有二十二家行業與貿易協會聯合致信中國政府,請求重新考慮綠壩軟件安裝到所有在中國大陸銷售的個人電腦上的決定。試想想一旦綠壩軟件公司獨佔中國的市場,將會引起許多利益的問題。要幫助年輕人建立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綠壩公司並非唯一能做到的事,其他有能力的軟件公司為甚麼不能分一杯羹?在充分競爭的市場內,每個人都應享有獨立消費的選擇。因此,這個計劃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包括安全、隱私、系統可靠、信息自由流動,以及用戶的選擇。外界要求中國重新考慮實施的計畫,是不容忽視。
iii. 況且,綠壩軟件公司的發展還沒有到成熟的階段,仍存在許多問題,試問這樣的軟件怎能說服網民接受使用?加上,這個軟件的設計有部分是抄襲外國某軟件商。參考Solid OakSoftware軟體公司總裁布萊恩•邁爾伯恩(Brian Milburn)稱:在綠壩軟體中發現了SolidOak的CyberSitter互聯網過濾軟體所使用的代碼,其中包括攔截條件和軟體升級指令等,均與他們的設計相關,毫無疑問這是侵犯了別人的版權。如果屬實,中國的盜版風氣不單不能禁絕,反而就上行下效的薰染,更加速了盜版的歪風。
iv. 此外,中國政府多年來已經建立了強而有力的防火軟件,哪是什麼因素令決策者當前覺得,還有必要把監控加至個人電腦層面?現有的「長城防火」軟件的阻截,已成功令可能絕大多數普通網民不能登入「不良」(包括政治敏感)網站,何必於此再多一舉呢?
v. 當推行的手法牽涉政治層面的時候,就不再是單純的目的,網民對政府的措施就變得非個人化了,可能演變成某種群族的訴求聲音,高唱政府勿打壓人權自由,反對所有一刀切的政治手法,甚至要尊重人民的意願,實踐民主自由的觀念等等
vi. 雖然外國如英、美、德、法等大國也有相類似的做法,但是他們絕不會用一刀切的做法來強迫網民安裝,大多徵求民意,磋商兩者的利益,才會落實可行的做法。因此,中國的內部官員是有需要參考外國的成功例子,作周詳的考慮。
i. 政府聲稱出資提供過濾軟件供社會免費使用,雖然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但是強制安裝卻不是國際慣常的做法。於是,立即引起有關商業爭議的言論。
ii. 零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當天,有二十二家行業與貿易協會聯合致信中國政府,請求重新考慮綠壩軟件安裝到所有在中國大陸銷售的個人電腦上的決定。試想想一旦綠壩軟件公司獨佔中國的市場,將會引起許多利益的問題。要幫助年輕人建立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綠壩公司並非唯一能做到的事,其他有能力的軟件公司為甚麼不能分一杯羹?在充分競爭的市場內,每個人都應享有獨立消費的選擇。因此,這個計劃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包括安全、隱私、系統可靠、信息自由流動,以及用戶的選擇。外界要求中國重新考慮實施的計畫,是不容忽視。
iii. 況且,綠壩軟件公司的發展還沒有到成熟的階段,仍存在許多問題,試問這樣的軟件怎能說服網民接受使用?加上,這個軟件的設計有部分是抄襲外國某軟件商。參考Solid OakSoftware軟體公司總裁布萊恩•邁爾伯恩(Brian Milburn)稱:在綠壩軟體中發現了SolidOak的CyberSitter互聯網過濾軟體所使用的代碼,其中包括攔截條件和軟體升級指令等,均與他們的設計相關,毫無疑問這是侵犯了別人的版權。如果屬實,中國的盜版風氣不單不能禁絕,反而就上行下效的薰染,更加速了盜版的歪風。
iv. 此外,中國政府多年來已經建立了強而有力的防火軟件,哪是什麼因素令決策者當前覺得,還有必要把監控加至個人電腦層面?現有的「長城防火」軟件的阻截,已成功令可能絕大多數普通網民不能登入「不良」(包括政治敏感)網站,何必於此再多一舉呢?
v. 當推行的手法牽涉政治層面的時候,就不再是單純的目的,網民對政府的措施就變得非個人化了,可能演變成某種群族的訴求聲音,高唱政府勿打壓人權自由,反對所有一刀切的政治手法,甚至要尊重人民的意願,實踐民主自由的觀念等等
vi. 雖然外國如英、美、德、法等大國也有相類似的做法,但是他們絕不會用一刀切的做法來強迫網民安裝,大多徵求民意,磋商兩者的利益,才會落實可行的做法。因此,中國的內部官員是有需要參考外國的成功例子,作周詳的考慮。
傳播的內容與反思 - ﹝三﹞事件帶來的反思
根據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莫乃光提到,要用各種技術、操作、法律手段控制互聯網的應用和資訊的流通,這是不切實際的。從理解互聯網運作的角度,我們均認同互聯網不像傳統媒體,是管不到的。在中國這種一黨獨大的國家,管治者與人民兩者之間就產生了另一層面的網上對立,未來是難免走上衝突之路。今天的中國網民,已非二、三十年前的中國人民可比,現代中國社會很多人公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對生活、自由的追求,已經不容輕視。
有人說香港是經濟城市,不是政治城市,理應更能分辨當權者講的愚民思想。港人包括我們的媒體和網民的人士,究竟在中國互聯網的爭取自由當中,我們應如何負起一個平衡兩者的責任。
有人說香港是經濟城市,不是政治城市,理應更能分辨當權者講的愚民思想。港人包括我們的媒體和網民的人士,究竟在中國互聯網的爭取自由當中,我們應如何負起一個平衡兩者的責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